张子昂从遥感车走下,拿着一叠文件来到了显像板右边,对众人说道:
“诸位,如你们所见,重力梯度仪的探测结果已经导入完毕了,现在我先来和大家介绍一下永陵的基础信息吧。”
众人连忙做侧耳倾听状态。
随后张子昂深吸一口气,伸手在显像板上的俯视图区域画了一圈:
“首先经过我们的详细测量,永陵地表的宝城准确宽度为2375米,比记载中的81丈略短一些,应该是风化、洪涝导致的破损。”
“不过宝城的地基依旧非常牢固,夯土地基面积高达4万平方米,也就是大致200x200的规格,深入底层的砂石平均厚度为231米。”
“夯土地基下方则有着1米左右的硬质基槽,以及大量的天然砾石。”
听闻此言。
姜成谷、翁同以及童怀军三位考古方面的官员与专家,下意识便齐齐点了点头。
众所周知。
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。
华夏的建筑历史受中华文化影响,可谓同样纵贯古今,流播域外。
几乎每个建筑的每个环节,都有大量复杂的规矩与流程。
比如说房梁。
比如说檐柱。
又比如说……
地基。
华夏古代建筑的地基之复杂,甚至能专门开出一门课程用以讲学。
比如家宅的地基叫做宅基,其中涉及到永陵这种建筑的地基,则叫做‘台基’。
台基的四面一般全部为砖石砌筑,里面大多填土,表面也铺满砖石,坚固结实,形体大多比较方正。
越是等级高的建筑,台基也越为显著、高大。
当然了。
有些小门小户也喜欢使用台基。
不过普通家庭的台基大多是用泥土所制,用以扩充门楣,也就是所谓的当地声望值+10。
所以这种泥台上的楣木呢,也被称之为基泥台楣。
像永陵这类的皇陵地基则要正式很多,具体的基地如何修筑都是有专门的要求的。
比如说宋代编纂有《营造法式》,清代编纂有《工程做法则例》,其中都很详细的介绍了皇陵的台基构造。
一般情况下。
皇陵的台基会设有一级一级的不规则阶石。称为“踏跺”。
“踏跺”的下方则是夯筑基础。
这类基础的选材一般是粘性或砂性土,夯筑基础与“踏跺”组成了所谓的砌筑结构。
砌筑结构的再下方,便是天然石基础。
也就是使用自然岩石作为基槽扩充建筑的承载效果,技术力上相对要高出很多,同时也是台基最关键的位置。